查看原文
其他

人格、觉察、正念(藏)

请​点击关注👉 道炁开脉轮 2023-08-24

 关注·萨度 

生命·命运·健康<共同体 

识空有可互生,

虑心田消昔因。

行善护共同体,

道净炁禅心明。



 开脉轮 调百病 

 乐明空 慧心净 




人格建立与心理健康


首先,我们需要承认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极端的表现为心理疾病,一般的则表现为正常人。 
 
人格的建立是心理健康的根本,可以说心理问题都源于人格建立中出现了问题。同样,心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基于人格的基础上,而是面对的一些现象层面的调整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,根本就是人格的建立。一些心理技术所能根治的,所能达到的最大效果是使“病人”变成“正常人”。这大概是很多心理学家都有的共同体会。

 

其中根本问题在于,人格建立仍然依靠在“不稳定的基础之上”。比如家庭、金钱、事业、社会认同等等,这些东西都是很容易变化的。一旦这些依靠变“坏”了,人格就失去了建立基础,若此时找不到其它支撑点,问题就会出现。实际上这些基础必然会变化,那么相应的问题也必然出现!因此,人们为了拥有更加稳定的人格基础,需要这些依靠拥有的更多、更强、更具有优势......而这一生也是为此努力着的。


如此也引发更多新的问题,也就是说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,就需要面对更多变化带来的伤害;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,就越需要从中获取危险信息,以及时采取自我保护,这是自我保护机制的自动作用。
 

如果人们想获得永恒稳定的健康心理,那么人格建立就需要一个“永恒”的依靠。那这个依靠是什么?哲学一直在探寻的路上(心理学其实是哲学的分支),而几乎在所有宗教中都会用一个或多个永恒主宰的“神”来表述。因此,如果有一种宗教信仰,人格的建立将会更加稳定,带来的心理问题也会更少。这就是为什么有宗教信仰的人,比一般人更具有幸福感,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会远远低于社会。


不过,这个“神"以及相关教义必须是良善的、具有包容性的,甚至是无分别性的包容,如众生平等。否则不同的信仰间,因为威胁到自己信仰主题的唯一性、永恒性、绝对性的存在,导致信仰者内心又回归原始的恐惧中,由此便会引发信仰之间冲突的问题。

 

在所有宗教中,佛教是不赞同有主宰神的,命运也不是主宰神决定的,如此说来佛教并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。同时佛教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,即人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,强调如实的智慧。佛教更倾向于事实与规律,并非是一种想象或者不可触及的概念。对于其修行的方法及境界,也都是可以通过实践体证到的,这一点大概是其真实性最有力的说明吧!


如此,我们了解到,要具备健康的心理,人格建立的基础——所依靠的对象,不仅是需要是永恒的,而且也应该是真实的。这也是我们需要从现象上的依靠,转向为规律上的依靠。我们不仅需要建立信仰,实现稳定人格的建立,甚至自己也可以成为信仰。





2

觉察的深度——从生存到修行的关键


 觉察是我们适应环境,进行调整的关键要素。无论是在日常生活,还是心理学应用中,觉察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事实上,如果人类没有觉察的能力,也就无法成为人类,无法进化成智能生物。因为,只有觉察,才能了解我们的心理、反应、行为是否“适合”,进而进行固化或者调整。这种能力,正是我们突破系统控制的关键。(具体可参考上一篇文章《基因背后的系统》)
 


  • 觉察的分类


 觉察分为“自动觉察”“意识觉察”自动觉察是我们系统运作的一种自动化行为,实际上我们一般是“觉察”(意识)不到这种“觉察”的。意识觉察,也就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觉察,也可以主动去做到的。意识觉察可以分为“浅层觉察”“深度觉察”


 
“浅层觉察”是通过强烈的刺激,导致我们“不得不”觉察到的一种身心现象,比如疼痛。这种觉察的层次比较浅,因此称为“浅层觉察”。这是我们重要的生存手段,但却又是现代社会很多问题的根源。
 
还有一种是我们刻意的觉察。比如我们脚疼的时候,会特别关注行走的速度、姿势、地面情况等等,这也应该属于“浅层觉察”的层面。在这里,刻意的觉察主要是指,通过刻意训练所能抵达的觉察层次,即“深度觉察”,即在禅修过程中对身心现象的觉察。当然,这只是一种大概分类,实际上操作中,觉察的深度会随着练习者的禅修熟练程度而有所不同。佛教中大概有四禅八定的分类,甚至有些经典对禅定的描述更加细致。

对于禅修的层次,我不建议你还没有接近某个禅修层面时就去关注它,甚至更高的境界,这毫无意义。修行根本是实际的体验,与概念无关,甚至概念会造成修行的障碍,让我们流于玄谈。我个人也并未了解全部,对自身能力的如实了知,也是一种关键的觉察。



  • 从自动觉察到浅层觉察


我们日常觉察到的范围是在比较浅的意识层面,也就是说我们觉察到对象时——特别是触、受、爱、想、行、识等,它们已经被纳入默认模式系统运作了。这是一个从自动觉察到浅层觉察的阶段,我们有时能觉察,有时不能觉察。但是此时,我们对身心现象就已经难以抉择,甚至它们普遍都是在控制者我们。事实上,修行的目的就是突破这种控制。
 
这种浅层觉察普通人都有,一般都是相关信息带来的感觉已经突破了相应的“阀值”。即已经让你感觉到明显的危险或者利益,这是我们平常最关注的。我们的人生几乎都在这里面打转,似乎永远没有出路。我们每天关心的是让我们感到危险的是什么,或者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什么,我们总是在各种逃避和获取中奔波,而这一切都是系统的设置。让我们感到害怕、恐惧、痛苦、担忧……或者高兴、激动、快乐……也就是说,它用感觉控制着我们。(如果你看过《黑客帝国》,这就容易理解了。)
 




关于阀值:阀值大脑系统的某种设置,就像一个阀门,决定信息的处理渠道。在阀值下的感觉,由默认系统自动处理,比如开车、走路、呼吸等等。如果某种感觉突破阀值,就会转向意识层面,让我们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。这也就是我们普通人可以觉察到的范围,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并不会让我们关注所有的事情,这会让我们无法承受。
 
系统之所以有这个设置,是因为通过感觉阀值的设置,可以有效提高效能。特别是面对生死抉择时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危险,时刻处于恐惧的提醒中,否则我们人类将无法从古代延续到现代。当然,这阈值的设置也带来了问题,它导致了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“幸福之路”。似乎是在说,要么在痛苦中延续基因;要么为幸福而走向灭绝之路。
 





  • 浅层觉察与修行


当然,这种浅层觉察中阈值的设置,除了对于生存很有必要,对于修行也是很有好处的,比如我们通过学习,建立某种观念,这也会成为具体事项阀值的设置背景。比如我们真诚学习了关于平等非暴力教导,这种教导会让我们在情绪暴风雨来临之前就已经觉察到它的动向,以便作出调整;同样如果受持了关于不杀生的戒律,会让我们在夏天打蚊子时保持警觉,轻易就能觉察到我们的心念、感觉、动作等。

因此,在这个层面,我们是可以调整的,即此处就是修行处,也是修行的开端。
 


  • 深度觉察


不过,如果要真正掌控人生,仅仅在这个层面作出调整是不够的。因为,这是一种事后的调整行为,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改变都没有离开原有系统,都是原系统的一种表现。甚至,你会发现,很多时候即使你已经觉察到了问题,但却无力作出调整,并在事后往往会责怪自己。注意自责不是忏悔,忏悔具有调整的力量,自责则缺乏这种力量,反而趋向攻击自己来获得心理平衡。
 
因此,我们需要进行一种特殊的训练,即一种颠覆性的训练。一方面是对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如实觉察,不陷入其中,不跟随原系统的运作模式,从源头上“截断众流”。另一方面,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转化整个系统,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转依。从无明不觉的系统,转化成觉醒智慧的系统。
 




为何佛陀教导我们禅修?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坐,比如最简单的观察呼吸。其中的核心,就是通过禅修来达成以上两种成果。当然,这两种成果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阶梯的关系。禅修的训练会让我们的心趋于平静的状态,让我们的觉察更加深入。比如,禅修者往往能到达念头初起时的层面,能清晰地看到念头的生起与消失,甚至只出现半个念头,或者在更加细微的层面。禅修者往往可以觉察到整个过程。除了觉察到念头本身,也包括由此引发的各种感觉、力量,以及相应的身体部位,它的质地、形状(相分)等等。
 
细微的觉察让我们更有自主抉择的力量。你不会在它已经成为参天大树、洪水猛兽时才发现它的问题,你会在它们还在萌芽时就已经知道如何抉择。初发的心念力量如同小树苗、小水流,我们可以轻易拔除、截断溪流。你可以选择支持良善的心念,忽略负面的动力,它们会因此成长或者自然消失。也就是说,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主宰能力。
 
但请注意,这不是控制。如果你有控制的意图,试图让不喜欢的现象消失,那么,你就违背了(正念)禅修的基本原则——不评判地觉察,也就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。如果你没有尝试过,这的确很让人费解,你首先要放弃达成任何目标的想法,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达成目标。事实上,如果你有“喜欢”或“不喜欢”的设定都是错误的,不好的现象消失是一件自然的事。但如果你能觉察它,这又会变成一件“好事”。准确的表达,应该是在禅修中“真正正确的事”。是的,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保持观察,没有评判的观察,只是观察,带着初心(如同孩童般地好奇又没有设定)去观察一切的身心现象。
 




这种深度觉察,让触、受、爱、想、行、识等无法直接进入默认模式系统中,进而主宰我们的一切,让我们的生命不得自主。反而,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,保持与观察对象的距离,使我们不陷入“系统运作的洪流之中”。能清晰地观察每一个“洪流”组成要素,每一个“洪流”运作阶段,如实看待它们,分段看待整个过程,而不是纠缠其中。如此,我们可以在其中作出抉择,同时又不会陷入其中。所谓“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!”
 
清晰觉察一切,只是保持一个观察者的角度,没有“我”的介入,没有在念头与感觉的纠缠中无法自主(如果没有觉察,这是常态),体证它们“无常”“无我”的本质。





3

正念——突破“自我保护机制”的用心之道



 一、自我保护机制的来源

人类之所以可以生存至今,以及我们从出生后能正常生存,这都离不开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。“人类学”将自我保护机制归结于进化的结果,在进化过程中那些缺乏自我保护不强的人类,在生存发展中自然会消失,而生存下来的也必然是具备较强的自我保护机制。

事实上,我们会发现除了人类以外,可以说所有生物都有自我保护机制,这也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。无法自保,就无法生存,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规律。然而,人之所以为人,在宇宙中既和万物一样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,同时人也区别于万物,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,还必须追寻生命的意义,追求幸福的生活。

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,可时至今日自我保护机制也让我们的生活问题重重。由于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,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生存问题,原始时代面临的生存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几乎已经消失,也就是说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,已经不再符合时代需求。然而,时代的变化并没有让自我保护机制退失。一方面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自我生存的需要是不变的;另一方面在低风险的环境中,自我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感到与众不同,体现出自我的优势。



不过,自我保护如果没有被可控地选择,我们就会处处谨小慎微,过度的自我保护会让我们身心疲惫,生活中各种问题频出。我们会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,心理问题不仅没有如我们预期的越来越低,反而是越来越严重,这都离不开自我保护机制作用的结果。
 

二、什么是自我保护机制

自我保护机制可分为心理层面的自我保护,以及生理层面的自我保护,生理层面包涵有免疫系统以及生理的基本反应。比如我们的手遇到火时,会自动地收回来,而不需要思考一下要不要收回来,这就是一种基本的反应,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。本文强调的是心理层面及生理基本反应的自我保护机制,当然,很多生理的反应实际上也是心理强化的结果。
 
我们先来了解一下,什么是心理自我保护机制?
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是一种人的普遍性的心理活动,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。当人们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,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,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。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、合理化、仿同、投射、反向作用、躯体化、置换、幻想、补偿、升华等。
 
自我保护机制的特点大致如下:

1、潜抑: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、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。虽然这些欲望、情感和动机没有消失,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,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。
2、合理化: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,或因其他而受挫时,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,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,以自圆其说。
3、仿同:是把别人的欲望、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,并表现出来。



4、投射: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、态度、意念、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,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。
5、反向作用: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,承认了会引起不安,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。
 
6、躯体化:是把精神上的痛苦、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,从而减轻心理紧张。
7、置换: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。
8、幻想: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,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像境界,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,从而获得心理平衡,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。
9、补偿: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、理想受挫,或因自己生理缺陷、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,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,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。
10、升华: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,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表现出来,获得满足。


 
11、否定: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,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。
12、退化: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,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,而退到困难较少、阻力弱弱、较安全的境地——儿童时期。
13、转移: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,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,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易为接受的对象身上。
14、隔离: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,不让自己意识到,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。
15、抵消:是指以象征的事情,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,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。
 
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到,自我保护机制的运转都是围绕着“自我”为中心的运转模式,是让我们活着并且尽可能地活得更好。无论是对外的争取,还是对内的防御,都没有离开“自我”的保护圈。大体也可以总结为立足“以自我为中心”,拥有更多更好的,去除不好的。无论是一种欺骗或自欺都不是关键,只要被认为这是一种对“自我”的保护就会被运用。其中最常见容易出现问题,造成二次伤害的,就是通过思维形成的自责与自欺。
 

三、自我保护机制带来的困扰

在原始时代,自我保护机制会让我们避免被野兽吃掉,会让保护我们的族群生存下去。我们需要发现各类危险,并且面对危险提出预警,产生焦虑、恐惧等心理,产生相应的激素,这是一种行为的动力。

自我保护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,也就是说自我保护机制发生时我们是没有觉察到的,遇到相应的境界时,反应是自动发生的,一般体现为打或者逃。在原始环境中,处处都有生存的威胁,如果面对这些危险的可能,我们还在思考是否需要采取行动,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很快被断送。
 
这中自发的作用,也就是在正念禅修中需要转变的“自动导航模式”。面对一些状况,我们的认知、反应、情绪都是自动化生成的,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机制——以自我为核心的保护机制。这既有心理的变化,也有生理的反应。
 
然而,到了这一个时代,在生活中面临生死的威胁非常之少,更多的是各类看似非常危险,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危险的境遇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很多反应实际上存在一种自我的欺骗性。由于信息的迅速扩张,我们面对接收的信息量比较原始社会有了几百倍、几万倍的增长,甚至是几百万倍的。面对这样的信息流,自我保护机制同样会自动地筛选出危险的信息,进而自动化地产生相应的反应。


 
信息量这么多,那么问题来了。

一方面,面对巨量的信息,会产生过量的行动激素,这些会引发恐惧、焦虑等情绪的激素。从广泛的角度来看,信息量越大,我们截取其中的危险信息相对就越多,我们产生的焦虑、恐惧等情绪就越多,生活就越不容易幸福。
 
另一方面,负面情绪产生后,我们不会因此而立即转化为行动,而是一般会“内在消化”激素的作用。如此负面情绪会不断积累,从心理上到生理上都会产生相应的负面作用。负面情绪的积累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还会进一步引发心理疾病,甚至生理疾病。随着科学研究的发现,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很多生理上的疾病都与心理有非常强的关系。同样,心理状态好的人身体健康程度更高,生病恢复的。(有兴趣的朋友,可了解“积极心理学之父”塞利格曼的相关著作)
 
由此我们似乎也可以了解到,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自我保护机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实际上,即使是经历突发事件后的应激反应,也是出于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,但这种保护已经过度,反而造成了伤害。如果单从自我保护机制的角度来看,是为了保护自我的生存与发展,这种伤害似乎不可能发生。


事实上,自我保护机制只是保护“虚构的的自我”,而这个虚假的自我并非真实的存在,但也包涵着现实的部分。那就必然会导致依据“虚构自我”建立的保护机制会忽略现实的部分,也就是说如果有需要保护“虚构自我”,那么产生对现实部分的伤害也是可以的。毕竟,现实部分的自我只是“虚构自我”的一部分。

虽然离开了自我保护机制,我们现实的生存就会变得危险。但过度的保护,也是人类从生存到优质生活的一大障碍。因此,我们既需要自我保护机制维护生存,同时也要避免自我保护机制的负面作用。在正念传入西方之前,心理学对此几乎没有任何根本性的作为,所做的努力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技术。即使正念被西方所认识并使用,也不免有“局限性使用”的倾向。在西方文化中,比较强调思维与自我保护(个体主义),因此是难以理解这样的训练方式,更不可能有深度的练习体会。
  
四、正念禅修如何应对自我保护机制的反应

正念的训练,看起来似乎很简单,但却可以抉择自我保护机制的反应,不至于产生过度的作用。正念,可以简单地理解为,有意识地不做判断地觉察。具体由正念呼吸、身体扫描、正念瑜伽等方式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成果,就是提升了我们的觉察能力,也就是我们应对环境时的自我保护机制的自动化反应,我们会及时觉察到。这一点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身上,是难以做到的。



自我保护机制每天在我们身上发生着无数次的反应,但我们似乎都没有觉察到。即使有一些觉察也只是随波逐流,并没有对此进行反观,更谈不上有抉择的能力。甚至因为觉察到自己的问题,自动化的思维又无法停下来,让心更加烦躁。比如抑郁的症状就是难以停止自己的想法,但患者也是知道这种情况的,问题是就是停不下来。可是越是纠结、自责,问题就越是严重。

觉察,不仅可以发现自动化反应,同时也可以有效阻断不良的自动化反应持续作用。我们面对工作、生活中的各类事件,思维总是停不下来,每天需要思考这个怎么做,那件事又改如何;从清晨醒来就开始拿起手机搜索信息,到夜间睡觉也要看一会儿手机才睡,甚至放下手机后,仍然睡不着,因为手停下来了,而大脑还在继续运转。也就是我们似乎每天需要使用大脑十几个小时,每一刻都不停歇。大脑的运作实际上也遵循着自我保护的原则,立足于这一原则开展的运算、规划,包括懊悔、悲伤等,让我们身心疲惫。

停下来,让身体和心灵都停下来,这是最好的休息之道。身体停下来似乎比较容易,可是让心灵停下来并不容易。我们通过呼吸的训练,有意识地觉察并不作判断。呼吸就是呼吸,呼吸只是呼吸,呼吸长就是呼吸长,呼吸短就是呼吸短,空气中有味道,就是有味道……记住就是有意识地觉察,又不作判断,如实觉察就可以了,是什么就是什么。如实觉察,是正念禅修的核心要素,只是觉察,不是思维。思维正式自动保护机制的另一个手段,通过思维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。也就是说,在自动化反应过程中的思维,实际上是在制造问题,这正是我们需要调整的。


通过正念呼吸的训练,我们也都会看到自己的心灵不受掌控,简单的关注呼吸,似乎比任何事都困难,甚至半分钟都坚持不了。保护机制引导的自责、抱怨的心理又会出现,但因为你正在做正念练习,此时你可能不会直接自动地作出行动,而是会观察这个自责、抱怨等心理。实际上,无论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,都是你观察的对象。


这就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,即觉察到自我保护机制引发的反应,和觉察到反应后,对反应的处理。未经过训练的人群,一般面对自我保护机制的反应,要么顺从,要么对抗,而无论是顺从还是对抗,背后的核心仍然是自我保护。也就是说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行动,我们都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。正念的训练,让我们觉察后先停一停,既不顺从,也不对抗。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,来静静地看着这些心理或生理的反应。

此时,你不再急于应对糟糕的状况,也不再无知地顺从各种反应。只是静静地观察,不带入任何的判断。知道坐着就是坐着,知道站着就是站着,知道纠结就是纠结,知道焦虑就是焦虑,知道欢喜就是欢喜,知道舒适就是舒适,呼吸长知道自己呼吸长,呼吸短知道呼吸短……总之,一切你只需要知道就可以了。

也许你会问,难道面对痛苦、恐惧我们不应该做点什么?这似乎说不过去。这正是我们习惯性反应的理由,你不做点什么似乎无法证明自己存在。然而,正念的练习,就是让我们了解,此刻就是最真实的存在。我们不需要证明什么,不需要做什么,事情会沿着自己应该发展的方向发展。你不去关注恐惧,恐惧会自然消失,你会看到它的生起与消失;你不去关注某个想法,它也会自然消失,你会同样看到它的生起与消失。



你会发现,恐惧并没有对你造成什么伤害,这不同于之前,因为恐惧而做出很多反应,不仅恐惧没有消失,新的情况又会产生,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。你不去关注某个想法,它不会因为你不去关注它而造成伤害,如果不重要的,它会消失,你无须多此一举;如果重要的是,你也会带着正念,不急不慢地去实施。通过训练,我们拥有觉察与抽离观察的能力后,就有了更多可能的选择,并且是智慧的选择。这不再是自我保护机制的自动化反应,不再是无意识的应激,而是你可以选择你真正需要的,以没有伤害的方式。
 
如此可知,尽管自我保护机制有其消极的一面,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,对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作用,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、可选择地使用,不仅可以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,同时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自在。这一切,我们都可以从正念的练习开始,不断弱化没有必要的自我保护反应,同时对于有必要的自我保护也能清晰的觉察到,并做出智慧的抉择。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活着,而且可以获得更好。


点 击 调病扬升寻妙缘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


道炁开脉轮简说


快速治病 / 奇异秘法





天 地 根

心 性 命

存心养性·执中贯一

明心见性·万法归一

修心炼性·抱元守一


道可非名永恒,
炁化同体命生。
知灵灵知了了,
识来十八五蕴。

觉湛圆澄世界,悟开明德亲民。智行命运与共,慧止舍得安心。    


道 炁 禅 苑

 我们的 

 家 

🙏

道 者

理   也    乎

炁 者

能  可  乎

道,可。

道,非。

常,道!

夫道也者,位天地、育万物,揭日月、生五行,细入刹尘,大包天地,从无入有,作佛成仙……也者,果何谓也?一言以定之,曰也。


大学之明。明德。在亲民。

在止。于至善。

止而后有定,

定而后能静,

静而后能安,

安而后能虑,

虑而后能得!

常明断句

宇宙即是吾心,

吾心即是宇宙。


佛,觉悟

即是佛。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相由心生,万法唯心!

心本无生因境有。

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
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。

观自在…照见五蕴皆空。
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🌻

何期自性·本自具足,

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

本不动摇,能生万法。



性  能


道   法  术

玄者

可  也

恒常无住

其妙莫名也


以儒修身入世间,

以道养骨身心天,

止定静安虑可得,

以佛养心随万缘。


双 运

只修炁,不修道,

炁足更把诸恶造。

只论道,不修炁,

空谈浪得生和死。

道驭炁,炁助道,

理事圆融顺安妙。

八正道,一正炁,

学思践悟共同体!



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,

还是要得道成仙,

都必须中脉通畅。

  ——南怀瑾

天地人

精气神

贪嗔痴

欲爱情

命心性

空乐明


回家诀:如如密因,妙觉圆澄。觉明空昧,识觉显能。能所生风,虚碍成金。风金旋火,地火水蒸。能积量变,妄想生身。七情六欲,界我为身。生死无常,失本寂净。世界相续,廿五有本。颠倒倒颠,开启脉轮。天地七魄,正炁精神。正道十善,道心灵魂。身心无二,圆妙于能。万法归一,一无不能。能觉止恶,共同生命。觉己觉他,自利利人。舍无所舍,融通命运。妙有真空,空有互生。非有非无,无所无能。不生不灭,净心实证。〇  。


最近新文点下看:

大光明状态!

灵性身体与情绪疾病对话

十二时辰无病法

借体修炼

肉身如何进入另一世界

生命健康的全部秘密……

睡眠养生

修行“底层逻辑”(必读)

降伏魔业

意生身-阳神

护眼法-省你80%能量!!!

家道兴旺

频率疗愈力

善养五脏六腑

修行几点

如何觉察自己和别人的能量?

习惯·七情

改变*聪明与智慧

心灵漫画

慧眼:体、相、用、因、缘、果、事、理

四层能量体,层层都灵性

大智慧源

《金刚经说什么》总结论

开悟就是一种与源头的联结状态

消除“五气”“六毒”

从身到心的旅行

一修道是百病皆生...

能量:越用越强

最大的学问

生命功课

元神出窍秘法

虚云传奇(漫画)

心-性-悟

"修行" 假相

醒来  漫画修行

第一反应

教你打坐呼吸及调息

身体就是接收机与发射台

三关三丹田

人体能量疗愈(光之手训练)

“天人合一”人体功能

《大学》六字诀成道法



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

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

声明: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,内容转自网络,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若想亲身实践,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。


道炁开脉轮 

道炁禅苑

天天传新文,弘道利共生

明心见性特别链接:

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(当背诵)

元音老人:略说明心见性

元音老人:打坐修行六要点

南怀瑾:什么是明心见性?

释万行:明心见性前前后后

万行大和尚:明心见性

万行法师:如是明心见性

万行和尚:修行入道精气神

南怀瑾:烦恼菩提 · 中脉法

明心见性修炼法

明心见性诀窍17-21(珍贵无比)

明心见性***密码*牧牛

明心见性法-检验

明心见性后怎么修炼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